【share I】

 

包皮的作用是保護龜頭的。

 

想像一下,原始人在草原上跑,

 

樹上及溪邊活動,

 

如果沒有包皮保護龜頭不慎被草

 

或樹枝割傷是會大量流血的。

 

因此原始人類是到成年都不宜割包皮的。

 

嬰兒時期包皮是完全粘貼在龜頭上

 

無法分開。

 

包皮完美包住龜頭並且延伸到龜頭外;

 

包皮的開口也很小。

 

這樣的結構才能完全保護龜頭。

 

成年以後生殖的功能彰顯出來,

 

性交過程,

 

如果龜頭露出就能直接射精到子宮頸。

 

因此包皮在以下幾個因素

 

逐漸由嬰兒期的全包,

 

到成人期可以自由伸縮,露出龜頭。

1.
男性荷爾蒙的分泌是主要因素,

它使包皮與龜頭粘連處鬆開。

2.
我們看圖二就可以瞭解,

一般包皮內層及龜頭表面終其一生

會剝落一些細胞,

但只在嬰幼兒期比較特別,

它會一直留在一個密閉相黏的空間內,

經常堆積在一起,就合成一種白色脂狀物,

潛在包皮與龜頭之間的縫隙內,

俗稱包皮垢,

它是完全潔淨無菌並會逐漸擴大,

幾個月後撐開包皮開口處,

藉著清洗而流出去了。

3.
幼兒在兩歲以後自然勃起的現象

就常常發生,尤其是夜晚近天明時

常有勃起現象,使包皮常向後退開,

這也是包皮逐漸與龜頭分離

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們根據台灣的國小學童調查得知:

三年級以前只有四成的小朋友包皮

和龜頭完全分開,此後分離率大增,

到了六年級已有八成的小朋友會

完全分開,

到了青春期就有九十五%以上

的男孩完成此一成長過程,

但最後不是每個人都會露出龜頭。

 

由以上敘述可以知道嬰幼兒包皮是

完全保護龜頭的,

就像香蕉皮是貼住香蕉。

它不須要剝開清洗,

只有香蕉皮剝開後

我們才不能保證香蕉的清潔。

 

所以成人的包皮如果仍然蓋住龜頭,

小便後難以完全避免在包皮及

龜頭之間留下尿垢。

因此須要每天退下包皮清洗龜頭溝。

出生嬰兒的龜頭非常細嫩,

容易被尿液及大便刺激,

包皮就是用來保護龜頭,

如在出生時就割包皮,

有時裸露的龜頭會受刺激而變紅腫,

尤其是尿道開口處最容易受到傷害,

甚至引起小小的潰瘍,

以後會造成尿道口狹窄,

因此如果不是基於宗教理由,

目前並不建議出生嬰兒割包皮。

什麼狀況要施行包皮手術?

包皮不是多餘而會惹麻煩的皮膚,

它不會製造污垢,

也不會限制龜頭生長,

它只是保護龜頭而已,

只有下列情況才須於兒童期施行包皮手術:

1.
包皮炎或龜頭炎:

必先處理發炎,等急性期過後才能手術。
 不過有時幼兒紅腫疼痛不是發炎。

而是局部包皮和龜頭因勃起

或外力造成分離引起的。

表現分離時龜頭失去一層細胞好像燙傷,

水泡破掉時真皮露出一樣的紅腫疼痛。

所以要區分幼兒的「發炎」是

真的細菌感染或是局部剝離造成,

就必須找醫師看。

2.
包皮的開口過小,

當便溺時包皮會出現球狀膨起,

尿液解完後仍會慢慢滴出,

此時手術可以減少泌尿道感染機會。


3.
有時包皮回縮到龜頭溝後方,

卡得太緊而無法拉回到原來的位置,
 因而充血,形成一個腫環,

很容易造成潰瘍,此時要在麻醉下立刻
 將包皮復位,並等消腫後早期割除。

何時最適合割包皮?

割包皮是人類自古以來最早,

最常見的手術。

現代人靠包皮保護已經失去其意義。

因此包皮和龜頭能完全剝離後

割包皮就是個人自由選擇了。

在此之前割包皮還要將粘連部位

用力剝開造成龜頭破皮,

雙重痛苦。

所以最合適的年齡是青春期發育以後,

局部麻醉下施行手術。

手術後就不致在包皮內留下尿垢。

嬰幼兒割包皮不但全身麻醉,

手術腫大程度一倍於成人,

就像成人割包皮之外再被燙傷一樣的痛苦。

如何照顧幼兒小雞雞?

如果瞭解以上說明,

就知道以下照顧的要點:

1.
幼兒不須要剝開包皮清洗,

他們是完全乾淨的。


2.

小便疼痛,不一定是發炎,

吃止痛藥23天就好。
 只有紅腫、留膿液才一定是發炎了。


3.

包皮在成長過程是會自然退縮,

一旦部份分離就要清洗了。

 

【share II】

要不要割包皮是一個令父母困惑的問題,
 
許多年前,
各大醫院都在嬰兒出生時
 
詢問媽媽是否要割包皮,
 
最近就很少會有醫師建議嬰兒割包皮,
 
因為隨醫學的進步而逐漸瞭解,
 
割包皮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要瞭解這個問題就必須先瞭解
 
大人與小孩的包皮
在生理及構造上的不同。

一般而言,
 
幾乎所有的爸爸都不記得
 
自己在幼兒時期的包皮狀況,
 
也一直認為兒子的包皮及陰莖
 
是大人構造的縮小版。
 
事實上,大人的包皮只是覆蓋在
 
龜頭上的皮瓣,可以推開清洗,
 
而小孩的包皮內層嫩皮是
 
完全黏連在龜頭的表皮上,
 
兩者之間完全無空隙,
 
這種構造是為了保護嬰兒細嫩的龜頭,
 
不受細菌及尿液的侵犯。

我曾經做過國小學童的調查,
 
發現在四年級學生中,
 
有百分之四十的人龜頭已成熟,
 
和包皮分離,可以褪開清洗。
 
六年級學生則有百分之八十的人,
 
龜頭和包皮分離,換言之,
 
包皮和龜頭要在青春期開始時
 
才進行分離現象,
 
如果明白這個過程就知道小學以前
 
絕大多數的幼兒是無法看到龜頭
且褪不開,這才是正常的。
 
 
大多數的父母仍然會有以下幾點
"錯誤"的觀念:

1.
認為包皮除了保護外,
沒有其它功能。

2.
包皮給人的印象只是麻煩,
且容易藏污納垢。

3.
甚至有些人還會懷疑,
包皮會妨礙龜頭的發育
而認為是累贅,不如趁早割除,
較有利於清洗和發育。

以上觀念並"不"被醫學界所認同,
 
近年來,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告誡,
 
沒有必要條件就不應該割包皮。
 
此外,一般家長的困惑
以及要求開刀的理由,
無非下列幾種情形:

1.
我兒子的包皮太長,超過龜頭:
 其實百分之九十的男孩都是這樣,
當長大以後,包皮不一定會過長。

2.
兒子常覺得癢,會去抓小雞雞:
 三歲以後男孩逐漸進入性蕾期,
會開始玩弄它,此時不必嚴禁這種行為,
大約進入小學就會改善。

3.
他的包皮內有一個白色的腫塊:
 這就是我們俗稱的包皮垢,
因為包皮內層嫩皮和龜頭表皮
都會有分泌物或剝落的細胞
會聚集成小白粒,像瓜子一樣,
有時引起發癢,
這個小腫塊最後會衝出來,
像牙膏或白色起司一樣,
接著這部份包皮與龜頭就分離了,
不須手術清除。

4.
包皮開口常常紅腫,小便會痛:
 包皮真正發炎時整個陰莖都會腫大,
有時由包皮開口分泌膿水。
但一般清洗時被不慎剝開,
或是夜間勃起將龜頭及包皮黏合處撕裂,
造成小便疼痛,
此時清洗乾淨擦一些消炎藥膏,
三天就會好了。

以上現象,不必手術,
可以等到青春期發育完全,
由孩子自行決定是否要割除包皮。
 
為何我不主張兒童時期割包皮,
其原因有:

1.
避免全身麻醉:
 兒童割包皮非常疼痛,
必須全身麻醉,長大只須局部麻醉,
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危險性。

2.
減少疼痛:
 兒童期龜頭尚未與包皮分離,
此時割包皮,須將嫩皮和龜頭剝離,
這個動作使包皮表層失去黏膜,
就像燙傷起水泡後,外皮脫落,
留下失去表皮的真皮層一樣。
須要經過結痂期及新生表皮層的過程,
三週才會痊癒,青春期以後,
包皮已自然和龜頭表面分離,
那麼手術傷口就只有在縫線處,
幾天就不太痛,七天即可完全癒合了,
換言之,兒童期要多痛兩週,
而整個龜頭像燙傷一樣的劇痛,
實在不值得。

3.
避免設計不良:
 兒童的陰莖尚未發育完全,
包皮要留下多長,才是合適,
有時不易準確設計,
長大時才能量身切割、縫合,
當然比較合適。

不過,還是有些情形,
是必須在兒童期施行包皮手術的:

1.
經常尿路發炎:
 但經過檢查,腎臟、膀胱都很正常,
此時發現包皮開口極小,就應割包皮,
以免再次感染。

2.
包皮不足:
 這是一個難以瞭解的情形,
包皮不足的幼兒是無法看到龜頭,
包皮整個包住陰莖,
但外表看來陰莖極短小,
像似金字塔狀,
尖尖的包皮開口只有部份龜頭突出身體外面,大部份陰莖埋在脂肪層內。
家長常以為包莖,請醫師割包皮。

3.
經常包皮發炎:
 約有百分之七的小孩
會發生一次以上的包皮炎,
此時整個陰莖紅腫,開口流膿,
經過治療後,
只要常常褪開清洗包皮開口即可,
如果反覆發炎就要割包皮了。

4.
小便時包皮先形成小水球,
然後才尿出來:
 這是包皮開口太小,
小便不能直線解出。
尿液先將包皮和龜頭之間充滿,
才向外射出,
這類兒童的包皮與龜頭早就分離,
但包皮開口太小,無法清理,
有引起尿路感染的機會,
因此及早手術,可以解決清洗問題,
並預防感染。

綜觀上述,我們可以藉著
瞭解包皮正常構造去判斷
該不該施行手術治療,
但更重要的是,
為人父母還須要學習去照顧寶寶的包皮。
 
提供以下幾點做為參考:

1.
不宜人為褪開包皮:
 包皮黏連龜頭才是最完美的保護,
因為它是完全無菌且不必清洗,
許多父親以為自己的構造正常,
兒子不能剝開會藏垢,
應該褪開清洗,那就大錯特錯。
 
褪開後會引起剝離疼痛,
又須要每日清洗,
 
如此一來既麻煩又多此一舉。

2.
不必禁止幼兒玩弄包皮:
 此時不是包皮過長而引起痛癢,
而是自然生理發育,只要不摩擦破皮即可。

3.
注意清潔:
 進入小學,
兒童逐漸有包皮褪離現象,
此時只要褪到自然分離處清洗即可

不必急於洗到整個龜頭溝,
但也應該指導清洗包皮內部的工作了。
 
如果完全明白包皮正常構造及生理,
你仍然還相信要及早割包皮,
 
那就真的對不起兒子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